設立董事會的企業都是合資企業或者股份制企業,董事長是由各投資者(股東)組成的董事會選舉產生,一般是投資多的或者占有企業股權比例大的人擔任。董事會的作用就是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包括選擇和監督企業的CEO和總裁,但獨資經營的企業,例如很多民營企業,企業沒有董事會,有就沒有董事長的職位了。
1、董事會是什么?董事會中是怎么分等級的?
一般是這樣的:最高端是董事會,然后是董事長,再下一級才是CEO和總裁,CEO聘請總經理。不過要分是合資企業還是獨資企業,設立董事會的企業都是合資企業或者股份制企業,董事長是由各投資者(股東)組成的董事會選舉產生,一般是投資多的或者占有企業股權比例大的人擔任。而董事會的作用就是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包括選擇和監督企業的CEO和總裁,
在這類企業中,CEO和總裁多數是聘請職業經理人擔任。但獨資經營的企業,例如很多民營企業,企業沒有董事會,有就沒有董事長的職位了,所以這些私營企業的企業架構往往最高一級就是CEO和總裁。在合資或者股份制企業中,CEO和總裁這個職位在企業當中的功能作用沒什么區別,都是受董事會委托的企業高級打工仔,幫董事會賺錢,
2、公司里面的總裁,董事長,首席執行官,CEO是什么意思?哪個職位更高?
原創文章:董事長、董事局主席、總裁、CEO、總經理的職務區分。在現代企業里,有很多公司高管稱謂,聽著讓人稀里糊涂,一般人只知道老板最大,那么誰才是真正的老板?才是公司權力最大的人?在現代企業已經很少是一個老板了,有眾多股東。外企進入中國以后,帶來很多現代企業管理經驗,經過東西方文化結合后,成了現在的管理體系,
企業是屬于股東的,股東會才是真正的老板,有最終決定權。一個企業的所有權歸屬股東,股東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他可以決定企業的成立、戰略方向、董事會成員甚至解散企業,由于股東很多,又不可能去插手企業日常經營、天天來公司開會。所以股東會把公司日常監督權授權給部分股東組成的董事會,讓董事會來實施日常戰略管理,董事會需要有人來協調事物和牽頭,這個人就是董事長。
股份制公司喜愛把董事會稱為董事局,董事長就成了董事局主席,其實兩者是一樣的職務,董事長和總經理分工是戰略和戰術方面,總體是總經理向董事會負責,董事會向股東會負責,有點像書記與市長的分工。但每個企業根據企業文化、個人風格,各有不同,公司經營是實行總經理負責制,那么總經理、總裁、CEO有什么區別?在中國的公司章程里,并沒有總經理這個詞,而是叫經理。
后來國人學了港臺的叫法,才有了總經理這個詞,一些大公司把部門經理也稱總經理,一時老總滿天飛,互聯網興起以后,受美國文化影響,公司總經理改叫了CEO,即首席執行官,也有叫總裁或行政總裁的,三個職務表面上都是總經理的意思。現代大型公司里面,三個職務有時候會同時出現兩個,甚至有三者并存的,今天小編就告訴你是怎么三者怎么區別,
首先除董事長外總裁或行政總裁地位最高。那是因為:一、只有集團公司或上市公司的總經理才能稱總裁、行政總裁,總裁是公司經營管理體系里級別最高的職位,排在CEO之前,二、總裁代表公司最高行政領導與外部交往,但不能干涉CEO的日常工作。更多時候,總裁是一個身份象征,幫助CEO去處理外部非業務事物,三、既然總裁是一個榮耀性的職務,那么很多大公司有相當多的副總裁,有的企業多達1000多個副總裁。
所以你剛認識一個外企副總裁,千萬不要認為是什么大人物,真正掌管公司經營的是首席執行官,在很多公司特別是外企里,CEO是比董事長還牛氣的人物,能直接影響董事會和股東會,如喬布斯。CEO這個詞很像老大、頭的意思,CEO負責制的公司,部門結構與總裁、總經理負責制公司不同,采取首席制,如CTO是首席技術官、技術方面的頭,高于技術副總;CFO是財務的頭,高于財務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