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阿根廷經濟一直沒有明顯的進步,一直在中等收入陷阱徘徊經濟活力到了極限,中國經濟以年百分之六的增長應該3年內就可以超過阿根廷。阿根廷政局左右擺動,經濟萎靡不振已持續多年,阿根廷GDP總量約5000億美元,越南還不到阿根廷的一半,乍一比較兩國經濟似乎難以相提并論。
1、二戰后,很多德國人加入阿根廷籍,為什么發展不了阿根廷經濟?
德裔是阿根廷人口構成在僅次于西、意的第三大歐裔群體,在阿人口占比最多也就7%-8%(一般認為有350萬或再少些)。據不同材料,二戰后期,納粹德國移民阿根廷的人數有約30萬,他們為何沒有帶來一個工業發達、經濟穩定的局面?從歷史看,德國人移居南美要比南歐人晚得多,也不構成人口主流、權力中堅、實業大亨,無權無勢之下不能“苛求”德裔整個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南美,西班牙人成為阿根廷最早的歐裔殖民定居者,
彼時意大利被西班牙統治,意南部貧窮農民中的一部分移民南美,尋求創業和幸福,他們的后裔占當代阿根廷人的3/4。那時輪不到德意志人移民南美,西半球沒有他們的立足點,據稱1870-1914年間,僅有23萬德國人移居阿根廷,而西、意是德的近30倍。后來者政治經濟地位可想而知,撼動不了南歐人,納粹德國后期來阿根廷的移民大多有“案底”或“血債”,到阿根廷得“低調”因為歷史原因,阿根廷對英國一直“仇視”或冷淡,這包括西、英在歐洲一直是對手,還有馬島之爭。
且阿根廷相當一段時間不睬美國(主要利益與英國一致),因此,二戰初期阿根廷是傾向于德國的,特別是西、意后裔的“母親國”與納粹德國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歐洲戰事的后期,阿根廷才從“中立”轉向協約國,但對納粹德國移民,它還是“敞開大門”歡迎。并且長期不追究其歷史罪過,至于30萬左右的德國移民,老老實實低調“做人”是第一位,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顧及阿根廷經濟?他們也不想發財,只管平安;再說也沒有太多機會和空間。
2、阿根廷經濟不景氣,為什么沒有爆發內亂或者戰爭?
阿根廷曾有過很嚴重的騷亂,現如今阿根廷的經濟問題只是那一次危機的延續。而南美的固有問題在于一個沒有底子的經濟,還有一個不得不維持的高福利,阿根廷違約是反復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但是在80年代,又被稱為南美洲失去的十年。而阿根廷,只是其中之一,政府債務高企,那么通過緊縮一點點的歸還,過苦日子。然后等待復蘇,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如今的歐洲,比如法國也在經歷這種緊縮。問題,在于阿根廷的第二次集中違約,那是從2001年10月開始,也是阿根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債務違約,違約債務高達950億美元,當時阿根廷外債總額1462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外匯收入的4.7倍。阿根廷當時12天內五易總統,大規模游行和騷亂,亂成一鍋粥。
2002年阿根廷在混亂中度過,經濟下滑10.9%,失業率高企,就這樣亂了一年,阿根廷國債重組,借新還舊,面值兌換僅僅只有25%-35%,也就是1元的國債投資人只能獲得3毛。阿根廷在混亂中,比索貶值75%,之后在2003年基什內爾上臺,開啟了阿根廷歷史上的“基什內爾王朝”。基什內爾的經濟政策并不復雜,一方面還債,新債已經經歷過重組,剩下要還的金額不多,另一方面增加工人福利,
這也被稱為庇隆主義,你可以理解為一般資本主義,一半社會主義。借著全球經濟周期觸底反彈,基什內爾讓阿根廷經濟有所復蘇,(2003-2007)然后,后面兩任總統是基什內爾的妻子,克里斯蒂娜(2007-2015),基什內爾心臟不好,但是他做影子總統直到2010年去世。到2015年,由于阿根廷總統只能連任兩屆,克里斯蒂娜卸任,馬克里繼任,
馬克里信奉自由經濟,反對庇隆主義,但是馬克里執政的2015-2019年這四年,由于強勢美元,美聯儲加息縮表,美元升值,資本外流壓力加劇,經濟一塌糊涂。阿根廷又重新回到了債務違約循環,雖然2012年克里斯蒂娜時期,阿根廷政府也有債務違約,但似乎馬克里時代更嚴重,現下,克里斯蒂娜卷土重來,推選了費爾南德斯,也就是當年“基什內爾王朝”的內閣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