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一直立不起來,所以中國企業可以選擇收購海外企業,以海外高端品牌進行銷售,可以增加企業產品溢價,從而增加收入。典型的,如聯想收購IBM的電腦業務,TCL收購湯姆遜等,企業為什么要出??隙ㄒ彩歉@個有關,所以我們就要從收入、成本和風險這三個維度來說明企業出海的原因。
1、為什么企業要出海?
企業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具體表現則是企業盈利最大化,而盈利最大化的方式就是擴大收入,降低成本。企業為什么要出??隙ㄒ彩歉@個有關,所以我們就要從收入、成本和風險這三個維度來說明企業出海的原因,一、收入角度1、市場飽和,開拓海外市場,擴大銷售。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更何況整個世界,正是因為這種不均衡發展,導致雖然本國內某個產品需求已經飽和,但是其他國家則未必,因此可以積極開拓其他國家的市場,
如按照安瑟夫矩陣,舊產品在新市場進行開拓,屬于市場開發戰略,所以這也是企業的戰略選擇,一般的做法就是在當地建立銷售渠道,但為了節省運輸成本和關稅,也會選擇在當地建廠的方式進行。典型的,如前面答者提到的傳音手機在非洲的開拓就是如此,2、打造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過去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一直立不起來,所以中國企業可以選擇收購海外企業,以海外高端品牌進行銷售,可以增加企業產品溢價,從而增加收入,
這個是走質的方式,只不過企業練好內功才是最可靠的,靠兼并、收購而來總會消化不良,而且國外也會限制技術轉讓,就這一塊,我們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歐美企業一直占據在產業價值鏈的最上游。典型的,如聯想收購IBM的電腦業務,TCL收購湯姆遜等,3、發掘新的業務增長點,與自己的業務構成協同。企業產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已經達到飽和了,很難再繼續高發展,根據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企業會選擇與自己現有產品高度關聯的新興行業進入,為以后的繼續發展打好基礎,
例如美的收購一家德國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一方面可在工業機器人這一領域布局,為以后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則通過協同效應,將工業機器人作為美的日后智能自動化生產的工具,可以降低現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整體的生產力。二、成本角度1、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中國發展到現在人工紅利已經逐漸消失,且很多要素成本都已快速上漲,例如土地成本等,因此很多企業都將工廠遷移到海外建廠,那兒的土地便宜,人工便宜,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
2、獲取核心工藝,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企業收購在海外的同類型產品的企業,可能在于對方公司產品制造工藝非常先進,企業在國內經過粗放式發展后,經濟進入下行期,需要進行精細化生產,而靠自身又實現不了,所以會選擇對標企業進行收購,用對方的工藝方法對企業進行升級改造。三、風險角度1、打造企業產業鏈閉環,控制供應鏈風險,
例如企業產品原材料中的某些品類被某些供應商壟斷,則可以采用后向一體化戰略將其收購,從而穩定企業的供應鏈,不至于被其他競爭對手打敗。2、業務組合分散化來降低風險,跟股票的投資組合一樣,業務在各國的分散化有利于降低企業風險,不至于因為某一個國家因為政治因素而無法經營下去。當然,企業也有一些其他考慮,比如跨國稅收籌劃尋找稅收洼地,只是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簽訂雙邊稅收協定,以及類似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渠道的稅收政策也收緊,這類需求會相對少一些,
2、為什么王健林要出售國外資產,而許家印現在在外面到處收購外企?
我也說說我的看法,當下國家戰略是轉型升級,提高我們在世界產業鏈中的位置,而我們的科技基礎薄弱,許多關鍵技術掌握別人手里,這個時侯,國家希望企業走出去,一個是讓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實現國際化戰略,另一個,當然是希他們出去收購-些國家急需的技術型企業或者能源礦山等,對國家有極大發展助益的東西,王老板顯然理解錯了上層意思,走錯了方向,國家一收緊給他的貸款,他只有潰敗而歸,而許老板顯然是吃透了上層的心思,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在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最有希望的項目,自然得到各方支持,搞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