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大學生失業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這就是西方的民主,西方的高福利社會,你說失業率達到10%可不可怕,根據2018年最新統計出來的數據表明,應屆畢業生的總人數達到了563萬,然而畢業半年后的就業人數僅在434萬左右,其中多學生謊報了工作狀況,實際的工作人數不超400萬,其中有51萬左右的人,根本找不到任何的工作,所以只能夠回家待業,或者是盲目的愁籌備考研。
1、大學生失業率如此之高,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根據2018年最新統計出來的數據表明,應屆畢業生的總人數達到了563萬,然而畢業半年后的就業人數僅在434萬左右。其中多學生謊報了工作狀況,實際的工作人數不超400萬,其中有51萬左右的人,根本找不到任何的工作,所以只能夠回家待業,或者是盲目的愁籌備考研,如今,大學生找工作難!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更難!造成大學生失業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家層面1、經濟轉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在經濟轉型的深化階段與關鍵時期,深化經濟轉型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挑戰,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處于相對穩定的階段,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導致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降低,尤其是由于處在經濟轉型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很多企業吸納人才的能力都受到了影響,就業崗位有限。2、大學擴招的影響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加,也導致了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019年畢業生的數量超過了8百萬。3、就業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國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主要表現為就業觀念和就業心理發生轉變,同時缺乏明確的就業定位,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在就業定位上,很多大學生都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和定位。進入大學后,盲目參加各項社團和校園活動,對未來職業方向和職業技能缺乏足夠的認識,在面臨就業選擇時,才發現崗位的能力需求與自身的實際能力相差較大,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由于他們不能恰當的給自己定位,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出現大學生就業市場“就業不難、擇業難”的現狀。一部分大學生寧愿待業或做臨時工作,也不愿意“屈就”,對于當代大學生自身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就業指導或是生涯發展輔導,甚至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而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身的優勢、劣勢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難對自己的職業道路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規劃。
4、大學生就業傾向與市場崗位需求不匹配從當前大學生就業情況上看,大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需要較高技術水平和專業知識的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局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但同時,由于我國第三產業起步較晚,近幾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才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欠發達,對人才的吸納能力有限,無法解決大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二、企業層面(一)、公司招人的本質公司招人的本質是用盡可能低的成本,招到盡可能優秀的人才。在HR眼中,什么樣的人才是優秀的呢?這主要是從三方面衡量:1、企業文化適應性,也就是說求職者是否認同組織的價值觀,這關系到一個員工能否持續、穩定地在企業內發展下去。2、崗位工作適應性,這主要從崗位勝任能力與專業水平兩方面考察。
崗位勝任能力越強、專業水平越高的應聘者,越有機會得到HR的青睞,3、領導(團隊)風格適應性。也就是說應聘者的性格要能和整個團隊以及他的領導能合的來,(二)、企業原因造成所致1、公司發布崗位時,虛假成分太多。比如說掛在招聘網上的薪資是6-8K,實際薪資卻只給到4-5.5K,遠遠不符合求職者心理期望薪資,導致招聘失敗。
2、挑選簡歷的人與面試官不是同一個人,導致挑選出的簡歷,叫過去面試的人,往往不符合面試官的要求。3、薪資與要求不匹配,要求是財務主管,薪資卻只給到普通財務專員的水平,4、急功近利,企業的想法是入崗即上崗,根本沒有培訓,所以多數應屆生,無法勝任本職職位。三、高校層面1、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高等學校專業調整飄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