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能將中國農民的一個個獨木小舟鉚榫起來打造成航母巨艦呢?!否R格寧思2015-01-2710、《中國,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在“土地確權”后、再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將土地集中到“種糧大戶”、“私人農場主”、“私營農業資本家”等手中,農民在“流轉”了土地,拿到了出賣“土地使用權”的補償金之后,便離開利農村,然后,農民進入大中城市,以此實現中國的城市化,這種思路和做法是根本錯誤的。
1、為什么土地絕不能私有化?
為什么土地決不能私有化?土地私有制,指的是土地歸個人占有和支配的土地私人分配模式。在中國,土地是決不能私有化的,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很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之間發展差距大,不平衡;城鄉差距大,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仍為2.7:1。
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但仍有六億人,月收入1000元,絕大多數是農民,農民人均年收入16021元,人均月入1335元,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約一萬元,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66:1。若剔除絕大多數農民土地產生的收入,農民收入將減少5、6千元,年收入近1萬元,進一步加大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對社會的發展、穩定將形成極大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倍恋氐乃接兄茖p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特別是廣大農村低收入人群的切身利益,我國有14億人,城鎮化率60%,近6億農民,保證年產糧1.3萬億斤,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我們土地實行的是平均制,確保農民都有土地,農民是小資產者,有宅基地,有住房,有土地,基本的生活物質得以保障,
這也是農民心穩,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國家穩固的基石。土地的私有制,將很快使土地匯集到少數資本雄厚實的個人或集團手中,使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失去土地,從而使農村產生大量貧困人口,若匯集到城市,則形成大量貧民窟,這與我們社會的發展目標背道而馳。農村土地確權,指的是土地所權、土地使用權和他項權利的確認、確實,
農民擁有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就擁有了在承包期內享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土地承包經營受益權,誰租用了農民承包的土地,進行土地經營誰就必須給農民相應的經濟補償。而農民個人不是土地所有者,國家和村集體是土地所有者,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的權利,或者說是土地經營權,獲取相應的土地經營收益,和有些人說的,農村土地已私有化是對概念的錯誤理解,沒有分清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區別。
2、為什么說農村不能實行土地流轉的承包方式,更不用講土地私有化?
中國農業大略:土地國有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馬格寧思3小時前中國經濟2人論壇中國農業大略:土地國有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用“中國第二農業”模式一攬子解決“中國第一農業”暨“中國三農問題”實施方案綱要馬格寧思2017年11月14日(首發)2020年07月11日(修改)(一)眾所周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注:現戰略火箭軍),即戰略導彈核導彈軍種,它是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的脊梁,是中國大國地位和綜合國力的具體表現,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和保障,
在此借鑒其概念,中國的農業也可分為“中國第一農業”、“中國第二農業”。具體如下:所謂“中國第一農業”是指: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制度基礎的,一家一戶的、包產到戶的、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的農業生產制度和生產方式,或可稱為“小崗模式”(三十多年前,第一個簽字劃押分田分地的,是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的)。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有9億,占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目前成萬上億個農戶,從事著小農經濟的生產。不無夸張地說中國就農業而言處在"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它不僅不能適應社會化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并且是與其背道而馳的,所謂“中國第二農業”是指:中國的農墾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