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這是偽命題。對于實體經濟的界定;現代經濟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往,有些行業很難具體劃分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這個行為怎么界定為虛擬經濟行為還是實體經濟行為,以上兩個問題,在實踐中是非常難于區分的,所以談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本身這個命題就是錯誤的。
1、服務實體經濟,財稅金融如何助力?
雖說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實體經濟自身的事,但作為政府,既然行使了征稅的權利,相應也需履行幫扶實體經濟發展的義務。只有實體經濟更快更好地以發展,政府才能獲得更多稅收,同時實現就業目標,政府可以引導或推動財稅金融從如下幾個角度,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一是降稅減費,減輕實體企業的稅費負擔,總體上說,我國企業的綜合稅負水平偏高,尤其是各種費用負擔,十分突出。
盡管近年來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降稅舉措,但企業的實際感受并不明顯,事實上,我國主要稅種都還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在費用方面,各種收費名目仍多,負擔仍重,還需繼續加大清理整頓力度,二是創新融資工具與融資服務,拓寬融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融資成本,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當前社會融資總量并不少,但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2、金融創新該如何服務于實體經濟?
感謝邀請:金融創新(financialinnovation),是變更現有的金融體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獲取現有的金融體制和金融工具所無法取得的潛在的利潤,這就是金融創新。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認清兩個并存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徹底解釋這個總問題;其一:金融創新的含義:金融創新,其實無論形式怎么變,都是資金使用主體和資金授予主體之間的矛盾,
資金使用主體要求低廉、可持續的資金支持、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代價,而資金授予主體,因為要獲得比活期存款更高,而且安全邊際同樣較高的回報。所以兩者之間本身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緩解,資金持有者不會毫無回報的賜予資金使用主體資金使用權,而讓自己背負風險;所以金融創新的關鍵,在于找到兩個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主體兩者之間的平衡。
所以金融創新,不要在形式上下那么大的精力,而是要徹底解決兩者之間利益平衡的問題,才能很好的解決金融創新后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創新,不過都是形式的變化,真實的本質并沒有變,互聯網金融,是金融創新嗎?實際并不是,它不過把金融交易的途徑從人對人,柜臺對柜臺,賬對賬,變成了,人對互聯網,互聯網對人,其實質并未發生變化,
金融---資金融通、流動、進出的本質,從未改變。比如今年人民銀行改變了過去大水漫灌式的注入市場資金,而是有重點行業區別對待的,資金注入方式,其實什么都沒改變,資金在企業間在行業間照樣,可以通過資金的拆解存儲借貸,完成資金任性的流動。其二:對于實體經濟的界定;現代經濟已經完全不同于過往,有些行業很難具體劃分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
有些人說,只要資金使用到經營環節,而不是資金轉換成資金,就叫做實體經濟。但是某些情況真的很難鑒別某些企業行為,到底是不是實體經濟行為,還是資金轉化成資金的,虛擬經濟行為;比如有人說股市就是虛擬經濟,但是投資人買了股票,上市公司用融資到的資金,投入到了購買另外的企業,過了一些時間,抄高新企業價值,沒有參與到新企業經營,又賣出了這個企業,剝離了新購買的企業,實際上上市公司并未進行新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運作,而不過是玩了一次資本的游戲,夠虛擬的了吧?所以,這個行為怎么界定為虛擬經濟行為還是實體經濟行為?以上兩個問題,在實踐中是非常難于區分的,所以談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本身這個命題就是錯誤的,
金融和實體之間,既相生相伴,又矛盾重重。金融資本要剝削實體資本,實體資本也會反過來剝削金融資本,在股市中,融資上市,都是以超高溢價完成的,這是實業資本對金融資本的剝削,大熊市,股價超跌,這是金融資本對實業資本的搶劫,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這是偽命題!金融只為一個利字行走天下,實體經濟也為一個利字縱橫捭闔,所以誰會服務誰?很慚愧,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