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股制度實行之后,華為公司的這套分紅激勵體系一路發展順利——通過虛擬股增發的形式,華為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和往年一樣,華為的分紅如期而至,98年至2000年,華為的內部股激勵機制一度讓華為的業績急速飚升,經過十年的連續增發,華為虛擬股的總規模已達到驚人的98.61億股,在華為公司內部,超過6.55萬人持有股票,收益相當豐厚(見華為公司虛擬股歷年分紅收益表)。
1、華為2020宣布股票分紅1.86元,那么華為總共有多少股呢?
和往年一樣,華為的分紅如期而至。2021年2月4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宣布,華為2020年股票分紅,預計每股1.86元人民幣,華為在1990年提出了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將公司稅后利潤的15%用于股權分紅,當時的參股價格是10元。華為稱2020年是艱難的一年,力爭活下來,爭取明年還能發年報,如今,華為2020年的年報還沒有公布,但根據IDC數據顯示,在中國手機2020年出貨量中,華為仍穩居第一,達1.25億臺。
2、華為詳細的股權分配制度?
華為內部運行12年的虛擬股,一直被業內人士爭議不斷,有人認為華為的虛擬股權體系,形跡近于“非法集資”,更有甚者認為它是又一種騙局。回顧華為公司員工持股始末,從“全員持股”到內部發行虛擬股,在股票的虛實轉換之間,其實質上是一種對分紅激勵制度和融資體系的大膽嘗試,對于華為公司而言,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
與華為公司同城的中興通訊期權激勵范圍不過數千人,而華為公司持股員工多達6.55萬人,接近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股東數,員工以銀行貸款購股,融資成本低廉,七年時間,內部融資超過270億元。對銀行而言,華為公司能夠長期維持良好的還貸信用,亦是優質客戶,然而,這套支撐了華為12年高速成長的體系,曾經因虛擬股涉及銀行信貸被監管部門叫停而面臨困局。
在現行的法規框架之下,華為員工以“個人助業”的名義獲得的銀行信貸用于支持龐大的虛擬股體系,確實與“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相抵觸,且蘊藏風險,如此曲折的制度設計,也揭示出中國現有期權制度的缺陷。國內現有的期權、員工持股制度在許多方面都存在高度規制,在實行法定資本制、堅持同股同權、缺乏分層次股權市場的大背景下,員工期權股票持有人的權益得不到保護,起不到長期激勵的效果,
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使得“影子股權”等另類激勵反而更具備可行性。華為虛擬股信貸困局,也從另一個角度揭示出,中國完善公開市場的期權股權制度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有時監管過于審慎,扼制了金融創新的可能,而中國的制度創新不乏企業“違規”操作的推動。如果可以通過公開市場實現有效的激勵與融資,那么華為目前面臨的虛擬股信貸斷流,或許是一個好的轉機,
每年此時,表現優異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公司)員工們會被主管叫到辦公室里去,這是他們一年當中最期待的時刻。這些華為公司的“奮斗者”們會得到一份合同,告知他們今年能夠認購多少數量公司股票,這份合同不能被帶出辦公室,簽字完成之后,必須交回公司保管,沒有副本,也不會有持股憑證,但員工通過一個內部賬號,可以查詢自己的持股數量。
往年,為了購買股票,這些華為公司的“幸運兒”還會簽署另外一份合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四家銀行的深圳分行每年為他們提供數量不等的“個人助業貸款”,數額從幾萬到幾十萬元甚至更高,這些貸款一直被華為員工用于購買股票,不同消息來源均指出,四家商業銀行總計為華為員工提供股票貸款高達上百億元,直到2011年被叫停。
2012年3月31日,華為董事會秘書處向華為員工發布《關于2011年虛擬受限股收益分配操作及有關還款等資金安排的通知》,明確2012年虛擬受限股只能通過自籌資金購買,銀行將不會再提供購買股票所需的貸款,虛擬受限股(下稱虛擬股),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授予員工的一種特殊股票。擁有虛擬股的員工,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分紅,以及虛擬股對應的公司凈資產增值部分,但沒有所有權、表決權,也不能轉讓和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