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3個板塊,其實是2個板,即主板和創業板,科創板在我看來是升級過的創業板;另外又可以根據企業選在哪個交易所上市,細分為4個板,即滬市主板、(滬市)科創板、深市主板、(深市)創業板。上市圈錢無論在哪個板塊上市,都是為了募集資金,俗稱“圈錢”,主板圈錢效應要大于創業板,平穩期,主板單個IPO項目募集資金大概在6個億左右、創業板2個億左右。
1、如果有一家公司同時符合三個板塊發行要求,主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后的區別是什么?
看似3個板塊,其實是2個板,即主板和創業板,科創板在我看來是升級過的創業板;另外又可以根據企業選在哪個交易所上市,細分為4個板,即滬市主板、(滬市)科創板、深市主板、(深市)創業板。推出先后順序滬市主板、深市主板在1990年底設立,運營10年后,快要跨20世紀的前夜,提出了(深市)創業板想法,只不過時運不濟,標桿的美股納斯達克2000年大崩盤,導致直到2009年下半年,(深市)創業板才正式設立,孕育十年,難產而出,
有時候就是這么神奇,又過了10年,2019年7月,(滬市)科創板正式開板交易,科創板概念的提出到開板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整個花費的時間不足一年。上市圈錢無論在哪個板塊上市,都是為了募集資金,俗稱“圈錢”,主板圈錢效應要大于創業板,平穩期,主板單個IPO項目募集資金大概在6個億左右、創業板2個億左右,
目前科創板剛剛開市,發行市盈率平均達到了40倍以上,圈錢效應與主板相當,隨著這股熱潮褪去之后,科創板圈錢效果,估計達不到現在這樣高的,只不過,低于主板,高于創業板,那也是板上釘釘的事。風險量級從市盈率、股票波動幅度等指標來看,購買主板上市公司股票的風險最小、其次創業板、最后科創板,不過,正所謂風險越大收益越高,無論哪個市場,學會高拋低吸,抓住時機,就能穩賺,
2、螞蟻科技為什么不在主板上市?
在過去,螞蟻科技這樣的獨角獸,更愿意選擇美國或香港上市,但這次螞蟻集團選擇了A H的上市模式,這其中的A,就是A股的科創板。螞蟻科技為什么選擇科創板,而不是主板呢?這里面的真實原因,只有螞蟻集團自己清楚,但我們對比科創板與主板的差別,我們會發現,一點兒端倪,第一,科創板執行的是注冊制,只要上交所審核,在證監會備案即可。
注冊制對上市公司來說,上市程序更加簡潔,更具市場化,第二,科創板的定價更加市場化,更加準確。主板上市的定價機制是直接定價,一般為靜態市盈率的23倍,而科創板的定價是市場詢價,這樣的定價更加合理,很符合上市公司的利息,第三,科創板放寬了財務指標上的限制,增加了其它調價,這樣的限制很符合螞蟻科技這樣的互聯網科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