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旨在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以確保銀行業的長治久安。從長遠來看,打破剛性兌付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是監管水平和監管的有效性要跟得上,也就是說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不僅僅是口頭而且要落實在行動中,這才是造就了如果真的破除剛性兌付,如果真的依法規,但是有可能這些管理人都會被揪出來,首先管理人要破產,要坐牢,要被罰款,要被處罰。
1、為什么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這樣做對投資者有什么益處呢?
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旨在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以確保銀行業的長治久安。銀行成立“理財分公司”,能夠更加靈活地開展專業投資,提高客戶的投資收益,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等機構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及后續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配套措施,開啟了我國銀行業深化金融改革的序幕,將創新我國居民投資理財新的模式。
“資管新規”明確取消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為了平穩過度,正式執行時間為2021年元月1日,在此過渡期內,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取消了“剛性兌付”;儲戶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銀行需要對其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如果客戶的風險評估結果,與其購買的理財產品等級匹配,才有資格購買對應的理財產品,否則銀行的電腦系統,不支持此項購買行為,使之無法成交,下圖即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與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根據圖標上的風險匹配度,一些理財經驗比較豐富的投資者,可以選擇“中高風險”或者“高風險”的產品,從而使得風險和收益成為正比。
而未來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可充分依靠其專業能力,根據客戶的需要,為客戶提供各種風險類型的產品,一些“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可能適當持有一些優質基金或藍籌股;不僅使得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收益增加,還能夠利好證券市場。未來的銀行理財產品客戶,勿能再有“萬無一失”的陳舊觀念;購買理財產品再也不看“說明書”了;不了解風險情況,做甩手掌柜的好日子,還有一年半時間,
2、為什么以前的一些銀行理財都會有保本收益,而現在要打破剛性兌付?
致力于知識轉化力量,讓財經問答幫助更多的人,更多精彩回答請右上角關注。歡迎各位點贊,回復,咨詢曾經的保本理財將永遠不會再出現于我們身邊了,想當年,各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打著保本的名義在銷售。而具體的投資方向卻不甚明確,但每期的發行依然在繼續,而到期的產品也都穩定的兌付著。似乎投什么并不重要,誰發的產品才重要,
投資不看投向看品牌,看實力,有資產能兌付就能買。但大家就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投資投的是資產,這個資產能不能取得這個收益,能不能創造這么多價值,才是投資最需要考慮的問題。曾經的保本,更多的是無論投什么,錢是“銀行”兌付,最后到期找銀行,就相當于把資產運作的風險轉化到了銀行自身的資產承擔的兌付的風險。這對于認真的發展投資管理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忽略的產品本身的風險,將所有風險都壓在了品牌上,名義上是對客戶負責,但實際上是對整個市場的不負責,容易引發“資金池”產品,不管理,不作為機構的情況,
3、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將怎樣影響錢袋子?
在經歷了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接受來自市場反饋的修改意見后,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該項新規明確規定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對于我們普通的投資者來說,如果是持有前期投資的理財產品的話,在新規定的發布后會有影響么?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資管新規有著明確的規定,對于新老產品設置了過渡期,并且該過渡期時間延長了一年半,從征求意見稿當中的2019年6月30日延長為正式資管新規中的2020年底,延長過渡期給了市場更好的緩沖,能夠讓市場更好的接受政策變動對于市場的影響,將市場波動降到最低。事實上很多人最關心的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情況,因為主要原因就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時候保本保收益,并且收益還比存款利息高,所以說受到很多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