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醫藥的利潤到底是多少,醫藥利潤去哪了。藥店要維持成本(人和房租等),就要對藥品加價,消費者越少,加價就越高,因為藥品是剛性需求商品,不生病不買藥,一次生病買了藥就不會再買了,大病就去醫院了,這是和蔬菜、包裝食品不同的地方,價格順加比例一般是10-50%的樣子,價格太低或加價率低的藥品不賣,多數藥店都喜歡上柜中、高兩種價格藥品,低價藥品不進貨,考慮的并不是便民和為人民服務,主要是怎么賺到錢。
1、藥品的利潤到底有多少?
醫藥行業的暴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風傳幾倍甚至幾百倍的都有。但是你從上市藥企的財務報表,無論是毛利潤還是凈利潤,并不是那么離譜,究竟醫藥的利潤到底是多少,醫藥利潤去哪了。醫藥行業的利益鏈條長,受益人多,舉個例子,我們去醫院接觸到的一種藥,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這種藥的利益鏈條上,廠商出廠價是6毛錢,然后醫藥公司以6毛錢從工廠里把它買出來。
醫藥公司轉手交給醫藥代表,賣4塊錢,這3.4元的差價就是醫藥公司沒扣掉各種成本的收入。醫藥代表拿藥到醫院做推廣,做一些復雜的工作,你懂的,醫院采購了,中標價11元。到醫院這兒再合理合法按規定可以加價15%,也就是12.65元,這就是到患者手里的價格,那么多出來這些錢,有一些是銷售過程當中合理的利潤。不合理的在招標環節,
這7塊錢的分法也是有講究的。醫藥代表占10%,也就是0.7元,另有10%是這個醫院負責采購的人。再下邊40%是開藥的大夫,如果大夫不給患者開這個藥,你前面都是白搭,剩下的40%就是醫院拿了。這就是一條線上的螞蚱,只能藥價漲起來了大家才能受益,在利益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為什么這么高。這就是當前以藥養醫所導致,撥的款項不夠,
比方說三甲醫院,有人給測算過,假如單純靠財政給醫院的行政撥款,醫院只能維持15天的資金周轉,剩下的十一個多月只能靠醫院自己想辦法。如果不用醫藥或者器械掙錢,醫院就沒法運營了,所以說這并不是個別大夫或者醫院利益熏心掙黑錢,而是醫療生態使然。以藥養醫,藥品雖然有溢價,但是看病的掛號費便宜,而在歐美國家看病,采取的是醫藥分離。
2、滿大街都是藥店,醫院的藥都是零差價了,請懂行的說說藥店的盈利是從哪里來的?
作為從業人員我來說說吧藥店掙錢主要在幾個點:第一也就是人常理解的買賣商品得屬性,醫院零差價但是藥店基本不會賣這些產品大部分集中在一些高毛貼牌產品,這些產品90%的廠家都是只做otc藥品,這些藥品招標成本以及臨床效果不咋地,故此也就把定位放到藥房-高毛這個定位。而醫院不同,雖說某些醫院會多開一些藥品,但是記住了醫院開的藥品他一定是具有臨床效果的,也就是治病的,
所以進醫院面臨招標的成本以及臨床效果。再說醫院中標品種為什么醫藥很少銷售或者不銷售,第一工業廠家為了保證招標價格,勢必控制前臺毛利,供貨價就是醫院零售價,連鎖如果按照醫院價格賣(進貨價)那他要賠死,不排除廠家有全年后臺返利。第二就算銷售也是規格區分,醫院5毫克,藥房就是10毫克,第三藥店營業員,這種產品基本在藥房屬于拉客產品,低毛利甚至負毛利,店員賣一個拿不到提成不說還會被扣錢,以及醫院藥品大部分是處方藥,藥房賣一個處方藥程序相比otc藥品來說太復雜了。
沒人愿意出力不討好,所以這就是藥房為啥賣中標的零差價品種往往比醫院貴,甚至不賣得情況。藥房掙錢的第二個渠道,也就是商業運作,有沒有發現街上藥店多,但是都是成規模的連鎖藥房,個體藥房這幾年越來越少,這就是規模化,大吃小,然后上市,玩資本。以及藥店老板人家有其他產業,藥房的現金流幾大而且優質,會依靠藥房的現金流做其他產業,藥房壓廠家的帳期幾個月,算算這些壓的帳期屬于無息貸款,比在銀行貸款舒服太多,
藥房規模化后大型藥房會進行溢價收購,出名的比如某百姓,某心堂等等資本運作的連鎖。再加上這幾年投資不好做好多資本也紛紛進入這個行業,比如高濟所以藥房掙錢的盈利模式作為外行人壓根看不懂這么優質的現金流產業怎能不繼續投資做大?靠買賣藥品做到能保本,甚至陪一些都沒關系,因為陪的這些比在銀行貸款的利息藥低的多有的區域性藥房人家還有醫院配權,這些也是掙錢的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