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并軌后,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我認為,不是因為并軌需要,才設置了一個中人概念,中人概念的出現,是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產物,有人說現在國企為什么還比機關事業單位工資高、養老金高,均不知他們自己不繳費,為什么又不與農民比較呢。
1、養老保險“并軌”,為什么要設一個“中人”?
我認為,不是因為并軌需要,才設置了一個中人概念。中人概念的出現,是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產物,現在,因為機關事業退休中人養老金重新核定遇阻難產,就把一切原因歸結為中人概念本身。這明顯是有失公允的,應該看到,現在退休中人養老金理順核定達六年之久,大家確實有點沉不住氣了。但問題癥結不在中人概念與核算本身,而在于計發辦法的調整完善上,
提出若沒有中人概念問題,就不會有計算過渡性養老金的棘手問題,這有一定道理。如果如題主所愿,那必會冒出其它的棘手問題出來的,比如,必出現設置虛擬帳戶問題,那絕不會如題主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圍繞虛擬帳戶與實際帳戶并存運作矛盾,那必有更大更尖銳的矛盾問題,在等待著人們去面對,設置中人概念問題,不言它是否為一個創造,但它的應運而生,卻是勢在必行的。
退一萬步講,如果否定掉中人概念的客觀存在,那會將會是怎么的一種復雜境況與尷尬結局呢,那只有天知道,總之,面對難道并解決難題才是正道。因為調整完善退休中人計發辦法而矛盾突現,那就只能迎難而上,經過一番艱辛研究,一個與時俱進的退休中人計發辦法,一定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F在正是:曙光在前,勝利在望呀!感謝閱讀、關注并點贊!歡迎廣大讀者和網友朋友們批評指正,
2、養老保險并軌后,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養老保險并軌后,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差距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是人們俗稱的雙軌制形成的。這里指的企業是2000年國有企業實行改制的企業,企業退休人員是指改制下崗的大批企退人員,不包括沒有改制的壟斷企業和大型央企,及其退休職工。題中所述雙軌制的產生及退休人員差距的產生要追塑到90年代的企業養老金制度改革及2000年初的國有企業改制,
(時間界定以某三線城市為例,全國各地時間各有前后不同)一、企業養老金改革開始,奠定了退休“雙軌制”開始。1.繳費制度的“雙軌制”1993年以我市為例,全面實施企業養老金改革,實施養老金社會保險繳費制,以單位繳費為主的社會統籌與個人繳費相結合的養老金繳費制度,按照以個人工資為繳費基數,以單位個人共同繳費比例為28%~30%進行繳費(比例各年稍有變化),其中個人承擔比例為4%~8%。
這時的機關事業單位,沒有實施養老金制度改革,當然不用向社保局繳納養老金社保費了,2.企、事業人員退休前工資收入是什么時侯拉開差距的?(不含未改制國企)90年代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工資是沒有差距的。例如:我1991年前在事業單位工作,我的工資是101元,不論按中級,還是正科,勞動局多次查核,中級多一元,確定以中級發我工資,
1991年調入企業工資也是一樣,只是獎金多些。2000年后由于企業改制,大量國企改制為私企,同時,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全面開展。外資、合資企業的進入及國內私企改制后的壯大,工資分配制度發展了質的變化,未改制國企實行效益掛鉤打破了過去按文件按級調整的舊格局,新型企業工資收入的不斷巨增,那么機關事業單位按年調整幅度加大,過去企、事業單位同時按文件調整一次一級5元錢,到后來的一次幾百元調整。
(見下表)此時于2000年左右全國改制企業職工已全面下崗,下崗職工有的失業,有再就業的與原同類型的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已形成2~3倍差距。而保留沒改制的國企職工卻不存在,3.“雙軌制”下企、事業養老金是如何核算的?為什么產生差距?1)事業單位養老金核算:由于養老金制度沒有改革,仍然沿用過去企、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核算方法:即以在職工資按比例核算退休工資的方法,按退休前在職工資,大都以90%比例核算,有的達到和超過100%比例,養老金替代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