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6%屬于中高收益,不可能穩保本。只要限定保本,其實可選擇的產品就非常少了,銀行理財期限太短,一般3-12個月,預計收益率也就4%左右,而且是非保本浮動收益,想要同時6%收益,還要保本,當下市場不可能的,但也不是說銀行現在就不能發行表外理財和保本產品,只是不允許增加保本理財產品現有的規模。
1、現在銀行還發行保本理財嗎?收益大概有多少?
根據最新的資管新規及實際情況,目前銀行已經不允許擴大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規模,也就是銀行還可以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但不得增加現有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規模。自從去年資管新規開始實施以來,銀行發行保本型產品的數量一直在穩步下降,各大銀行也開始紛紛嘗試轉型,下面我從兩個方面給投資者朋友介紹一下資管新規對保本理財產品的影響以及保本理財產品現在的基本情況。
資管新規對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沖擊2018年4月末,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稿落地,資管行業開始納入統一的監管當中,新規主要從打破剛兌、規范非標、抑制通道業務、控制杠桿水平、消除層層嵌套的五個方面對資管行業進行約束,這毫無疑問將會給資管行業現有的競爭格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帶來重大影響。
而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正式納入資產新規的產品范圍,這會帶來兩個影響,一是表外理財的限制,二是保本理財將在2020年底徹底退出市場,也就是說,表外理財的規模要收縮,期限錯配那種業務慢慢就不能做了;另外預期收益率型(保本產品)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將會慢慢減少,逐步增加凈值型理財產品。但也不是說銀行現在就不能發行表外理財和保本產品,只是不允許增加保本理財產品現有的規模,
所以銀行的保本產品還是有的,只是額度珍貴,且買且珍惜。到2020年底的過渡期后,銀行現在所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都要退出舞臺,但從一份2017年9月到2018年12月的數據看,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產品的數量是在逐步減少的,從以前的30%逐步下滑到了去年12月的25%左右,這也說明銀行也在積極應對監管環境的變化,開始將理財逐步向凈值化產品靠攏。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按存續余額計,國有大型銀行保本產品占比23.94%,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占比24.09%,城市商業銀行占比24.28%,農村金融機構占比32.94%;外資銀行的保本產品占比最高,高達72.8%,預計資產新規的逐步執行,將會對銀行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帶來一定沖擊,其中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沖擊較少,而沖擊最大的會是外資銀行和農村的金融機構。
外資銀行主要結構性存款進行吸引資金,預計資管新規對其現行的業務體系會帶來較大的沖擊,農村金融機構這一類金融機構所面對的客戶群體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對風險的識別能力不足,預計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停售亦將對其造成一定影響。但其實自從2013年余額寶誕生以來,市場的投資者教育工作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因為通過支付寶的余額寶產品,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得到明顯的提高。
在余額寶風靡全國之前,貨幣基金這個產品已經誕生了10年了,而且匯添富給貨幣基金加了個T 0實時贖回,可市場還是一直相信銀行和銀行發行或者代銷的理財產品,而當時銀行發行的大部分都是中低風險的產品,也就是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作用甚微,隨著資管新規的執行和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廣大投資者開始通過余額寶這種低風險的產品意識到,合同不寫保本,不代表不保本。
雖然現在很多投資者還認為余額寶是保本產品,但實際上它在合同上并沒有寫保本,但實際上通過投資范圍和投資方法的限制,整個產品是屬于低風險的產品,但歷史上,貨幣基金確實出現過虧損,具體的虧損數據和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此前的問答。保本理財產品的發行及收益情況發行數量方面:銀行發行保本新產品的數量都在逐步下降,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9年1月,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共2775只,占所有理財產品總數的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