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為促進農機合作社的發展,適當向農機合作組織傾斜,但也是僅限于優先安排補貼。農機補貼的標準是按照國家公布的補貼目錄來的,分檔次,分型號,農機合作社購買農機補貼幅度相對于個人購買有什么優惠政策嗎,可以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對象主要是,這其中,只有農機服務組織是屬于機構性質的。
1、農機合作社購買農機補貼幅度相對個人購買有什么優惠政策?補貼比例是多少?
您的提問,小魚來答。為了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實現農業現代化,2004年11月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促進法》對國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當年,中央財政便安排專項補貼資金0.7億元,在全國66個縣展開了農機具購置補貼試點工作,這標志著我國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正式拉開帷幕。
可以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對象主要是: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以及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就是常說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這其中,只有農機服務組織是屬于機構性質的。那么,農機合作社購買農機補貼幅度相對于個人購買有什么優惠政策嗎?在補貼比例上跟個人有什么不同嗎?農機合作社、農民個人在享受補貼政策時,并沒有不同,比例也是一樣的,25-30%之間,機具不同補貼比例有所不同,在每年制定下發的補貼目中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并不會因為購買者的身份而發生改變,
不知大家對當地的農機合作社是否有所了解,一般情況下都是由農民帶機械入社的,幾乎沒有農機合作社以單位名義購買農機具供社員使用的,至少小魚所在地區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招募社員的。另外,假如補貼比例不一致,也很容易會被人鉆了“空子”,所以沒有什么現實意義,反倒不如“一碗水端平”來得更實際!需要注意的是,農機購置補貼都是以縣或區為主體開展相應工作,在具體落實中,享有一定的靈活度,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比如,為促進農機合作社的發展,適當向農機合作組織傾斜,但也是僅限于優先安排補貼。當然,若當地的補貼資金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對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個人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但是,隨著中央及各省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大,加上農業機械保有量的持續增加,購買意愿下降等因素的影響,這種補貼安排上的優先所帶來的優勢也差不多消失殆盡了。
2、農機補貼是按照什么標準來的?
農機補貼的標準是按照國家公布的補貼目錄來的,分檔次,分型號,例如:一臺播種機,最低可以補助300元,最高可以補貼15000元;一臺拖拉機,最低可以補助1800元,最高可以補助10萬元。所以,想要拿到更多的補貼,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目錄購買,注:購置農機補貼的目錄,國家有目錄,各省也有自己的目錄,數量龐大,現只能給大家展示部分目錄,需要完整目錄的朋友,可以私信“農機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