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是農業大國,還要進口糧食、進口豬肉。既然持續增產,那為什么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呢,進口糧食滿足我國的糧食原料消費,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為什要每年還要進口那么多的糧食,一,中國人口大國,生活所需糧食太多,必須進口,我國14億人口,國產糧食大米每年夠不夠,還需不需要進口糧食。
1、中國幅員遼闊,土地肥沃,為什么糧食還要進口?
中國國土遼闊,但山區沙漠不宜耕種,可耕地有限。糧食需要進口,其原因:一,中國人口大國,生活所需糧食太多,必須進口,二,進口糧食價格成本低于農民種出糧食的成本,當然選擇價低的品種,進口比自已種劃算。三,從發展趨勢來看,農民外出打工所掙薪金,比種地強多了,都愿去打工,農村留下的人是老人和孩子,老人體能不支持做很多莊傢,所以農村大片農田荒蕪,看著心痛。
2、為什么要進口糧食?
作為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糧食問題一直是我國發展的頭等大事,在日常新聞報道中,我們也時常看到,我國的糧食產量持續增長,農民補貼進一步加強等相關消息,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糧食進口量也常年維持在高位,2018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15億噸。既然持續增產,那為什么還要大量進口糧食呢?1.人均糧食占有量并不算高從總量上看,1978年到2017年年間,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從3.05億噸增長到6.18億噸,在人口增加44.4%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增加了102.7%,糧食自給率達到95%,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一直不算高,21世紀初,我國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大約只有380公斤左右,直到2013年,我國的人均占有糧食才達到440公斤,而世界糧農組織認為人均400公斤可達到營養均衡的安全線。即便如此,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仍與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美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在本世紀初就已經達到800公斤,歐洲的人均糧食產量也達到了570公斤,可以看出,盡管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但還是存在缺口,
2.進口糧食用作糧食儲備和其他大宗商品一樣,我國生產和進口的糧食除了用來給大家消費,還有一個重要用途,那就是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當出現夏量或秋糧減產,或者進口不足的情況時,囤糧就發揮了它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國還有臨儲玉米儲備1.2億噸以上,臨儲稻谷庫存1億噸左右,臨儲小麥庫存7400萬噸,臨儲大豆庫存800萬噸左右。
由于庫存太多,去年中糧儲還特地加強了去庫存力度,全年銷售了1.3億噸的糧棉油,3.進口糧食補足生產目前,我國的三大主糧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肉類,禽蛋,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等產量都穩居世界第一,但大豆,牛奶,白糖這類農產品則需要從國外進口。其中緣由,就關系到國內生產的農作物質量和成本問題了,
以大豆為例,由于我國的大豆種植畝產低效益不高,因此即便有高額補貼,農民仍然不愿意種植大豆。再加上,對于大豆榨油廠來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生產成本是國產大豆成本的三分之二,出油率還比國產大豆高出15%,因此油企都是選用進口大豆作為原料,這進一步積壓了國產大豆的市場,因此大豆需要大量從巴西,美國等地進口,類似的,由于人們現在都追求高品質,大量購買東北大米,泰國香米,南方的早秈稻已經沒多少市場了。
3、為什么中國農民種的糧食不賺錢,還要大量從國外進口低價糧呢?
種糧不賺錢,這就對了,種糧是為了吃飽肚子,賺錢是次要的,這是對于農民自己來說的,在舊社會農民租用地主家的地也是為了吃飽肚子,但那時的產量及低,往往連租金都不夠,也就苦了勞動者,更是苦了農民。解放后農民翻身做了主人有了自己田地,但是要交稅和公糧,除了這些農民手里所剩無幾,農民仍是極度貧困,隨著祖國的發展和進步,消除了公糧這一說;隨后在溫家寶總理時代給農民免除稅收,并且有了種糧補貼及化肥種了補貼,比過去好了許多,然而在當今這市場經濟時代和物價上漲的年月,種糧仍是不賤賺錢的行業,為此農民又找到了另一條出路…打工,于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