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創業板權重前期漲得太多了看看創業板市值前十的股票漲了多少。現在剛好相反了,創業板權重股大跌,指數大跌了,大多數個股卻是上漲,所以創業板不可能跌到1300點,更別說1000了,大股東都快成了楊白勞如果創業板跌到1300點,就是說再跌15%,創業板股票會普遍跌30%。
1、創造歷史!滬指敗給了創業板,到底怎么了?
滬指敗給創業板指數,主要是指數設計方式不一樣,上證綜指是綜合指數,也就是所有股票的加權,創業板指數實際上是創業板100指數,屬于成份股指數。上證綜指反應的是上海交易所全部股票走勢,創業板100指數反應的是100家成分股的走勢,而不是全部創業板股票走勢,成分股走勢更加有利于上漲在于成分股是變動的,會選擇權重更大代表性更強的公司,像創業板指數大漲在于加入了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等權重很大的個股,尤其是寧德時代對指數貢獻更大。
因此簡單的對比指數走勢就顯得很不合時宜,也不客觀,創業板指數基準點位是1000點,可是上證綜指基準點位是100點,從歷史漲幅看,創業板上漲不到300%,而上證綜指漲幅在3000%以上。但是最近兩三年,創業板漲幅遠大于上證綜指,在于金融地產走勢低迷,在于金融要承擔支持實體經濟重任,背后是讓利于實體經濟,20年金融系統合理讓利15000億元,現在依然減少收費引導貸款利率下行,銀行承壓,保險下跌,中國平安股價不斷創調整新低,把一個很多年的鐵粉也逼走了,
可是創業板因為有新能源汽車、芯片半導體和光伏、醫美、醫藥等強勢股加盟,股價漲不停,指數也就反彈不斷。可是投資者要注意的是上證綜指市盈率只有15倍,創業板指數高達64倍,相差了4倍,兩者之間估值差客觀存在,這種極端的股指差,說明A股的非理性,后市估值向價值回歸不可避免,創業板指數可以繼續上漲,但風險巨大,
2、創業板為什么會設置在深交所,上交所因何錯過了創業板?
首先,將創業板市場設置在深交所有利于我國債券市場的整體布局。在上交所的主板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比較完善,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大中型企業,而設置在深交所的創業板市場主要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創新型企業,這樣一南一北,一“大”一“小”的配合,不論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還是對于今后市場國際化發展來說都是最優的策略選擇,
其次,這樣的設置是符合實際的。上海作為我國的經濟貿易中心很多大中型的企業總部都設置在上海,而深圳作為后起之秀是很多創業青年的首選之地,據數據顯示,深圳平均每天成立的公司都達到500多家,故將創業板放置深交也是出于現實的考慮,比較符合我國企業發展的地區結構現狀,最后,創業板事實上是相對獨立于主板市場的,若是將創業板放置在上交所會給上交所的管理帶來混亂,除此之外創業板給中小企業的優惠,易誘發大中型企業在資金市場對中小企業的擠占,從而導致市場亂象。
3、有專家提議撤銷創業板,大家怎么看?
專家的提議根本不可能實現,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我感覺專家的這個提議,沒有經過真正的調查研究,僅是為了迎合現在對科創板的重視,而提出的。為什么不可能實現呢?第一,按照專家說的,新三板、科創板、創業板里都以科技類為主,把創業板和新三板取消,科技類企業都歸到科創板里,那么問題就來了,什么樣的企業算是科技類企業。
據我了解,行政部門在確定科技類企業的標準時,不以產品為標準,而是以生產工藝為標準,再落后的產品,只要生產過程有科技含量,那么就算科技類企業。這樣看來,這三個板塊里的企業,生產工藝肯定都具有科技含量,都算是科技類企業,再此情況下,不必進行分類,直接合成一個板塊就行了。所以說專家的這個提法,不靠譜,第二,監管層在設立這三個板塊的時候,上市標準不同。
如果要把這三個板塊合并在一起,必然要重新制定標準,不符合標準的企業怎么辦?總不能退市吧?這三個板塊里,新三板最明顯,對業績的要求等各個方面都非常寬松,有很多企業離現在上市的標準差很遠,一旦重新制定標準,把這些企業扔一邊不管肯定不行。如果納入進新成立的板塊,企業是高興了,但對市場的傷害很大,畢竟這些新三板里的公司還沒成長起來,放到新成立的板塊里,萬一出現退市股怎么辦?所以,這個標準很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