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看“品牌”有什么意義。現在保險口碑的確不太好,許多人談起保險幾乎都是搖頭,說保險騙人,買保險,一定要先保障后理財,這是原則,先給孩子買了幾萬塊的保險,自己卻在裸奔公子發現,很多家庭都只給孩子買了幾千上萬的保險,然而成人夫妻兩人什么都沒配。
1、買保險到底看保障還是看收益?
2016年12月13日下午,保監會召開專題會議,會議指出:“保險業姓保”是指要分清保障與投資屬性的主次。保障是保險業根本功能,投資是輔助功能,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必須服務和服從于保障,決不能本末倒置,要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起到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作用。從保監會的這次會議上我們就更明確了保險必須先保證保障,其次才是投資收益!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是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一種合同安排;從社會角度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精巧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收益只是保險的一種延伸,是隨著保險的不斷發展中,在保障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強制儲蓄,投資理財的功能。
2、有人說保險不好,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會買保險呢?
我是野豬,我來回答,現在保險口碑的確不太好,許多人談起保險幾乎都是搖頭,說保險騙人。其實保險被人說不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確實存在部分保險業務員為了傭金,業績而夸大保險責任,有意誤導銷售的行為,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個別個人的錯誤行為,很容易給提升到整個行業的層面,導致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隨著保險意識的提升,騙保的人也越來越多。被保險公司發現后拒賠,他們不思己過,反而長期堅持在不同場合黑保險,人們聽到后,往往以弱者心態帶入,不分青紅皂白,只是一邊倒的罵保險,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往往以訛傳訛,形成網絡暴力,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保險公司反而成了弱者,百口莫辯,第三,保險公司本身的問題。
條款設計咬文嚼字,往往一字之差,整句話的意思也發生改變,過于文本的書面語言顯得晦澀難懂,普通百姓的理解和保險條款的真正意思往往反差很大,形成了所謂的“坑”,當普通百姓一再入坑的時候,自然會怒氣勃發,對保險公司沒有好印象。第四,代理人制度,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進駐,帶來了殘酷的代理人制度。代理人不屬于公司員工,保險公司的職工福利,五險一金都沒法享受,
有業績就是寶,無業績就是草。獨自肩扛公司大旗,外出展業,獨自承擔壓力,當身邊的保單簽完,代理人制度將會把你淘汰出局。每年約70%的淘汰率就是這個制度殘酷性的體現,最終離職的代理人,幾乎沒有幾個對保險公司有好的印象。但是,保險對家庭的風險保障作用是巨大的,請看以下數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3.8萬億元,賠付支出1.2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和10%。
2018年,中國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6897萬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3.5萬億元,同比增長24.2%。責任保險為醫療、環保等領域,提供風險保障866.1萬億元,同比增長244%,意外險為投保人提供風險保障3808.9萬億元,同比增長32.8%。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8.3萬億元,較2018年初增加了9.5%,
3、疫情過后你會主動買保險,對保險改變看法或者購買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