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并不是聯想的主營業務,聯想最大的主營業務是PC.行業,也是聯想最驕傲的地方,巔峰時期的電腦銷量達到全球第一。最后總結一下聯想是做什么的,都有哪些產品,好讓大家對聯想有個認識,聯想與華為成立的時間都差不多,聯想是1984年成立,而華為是1987年。
1、聯想走的是什么發展路線?
聯想與華為完全不同,走的是“貿工技”的路線,就是將戰略重心偏向于貿易這塊,而華為則將戰略重心偏向于“技工貿”路線。所以,雖然兩家走的路線完全不同,但是,華為現在成為世界第一通信設備商,而聯想目前卻在走下坡路,不僅降低了研發比重,甚至連產品自己都不愿意生產,直接把零件買來叫別的工作委托加工,然后再拿出來賣。
其實,聯想與華為成立的時間都差不多,聯想是1984年成立,而華為是1987年,剛開始聯想走的是技術研發路線,也有一些以倪光南為代表的技術工程師。到了后期以收購國外落后技術為主,比如收購了IBM低端服務器業務,收購了摩托羅拉,把賺來的錢都用于收購方面,在自主研發的主業方面就投入少了。聯想之前也并非只做PC這個領域,還且最早涉及了智能手機領域,
為此,還收購了摩托羅拉。那些年,起初智能手機做得不錯,在該領域排名前4位之內,占據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前排!好的機會抓住了,卻沒有能繼續好的發展!但是聯想手機一味地模仿,沒了自己的創新!結果,聯想手機銷路越來越差。而華為是近些年才涉足智能手機領域,卻已經在國內外智能手機排名非常靠前,這些年來,華為是以研發為主,而聯想的楊元慶卻在銷售為主,而楊元慶本身也是通過營銷方面的出色表現才坐上聯想的CEO位置。
前些年聯想廣告鋪天蓋地,各種業務活動滿天飛,而如今聯想連產品自己都不愿意生產了,直接把零件買來叫別人的工廠委托加工,然后再拿出來,依靠品牌形象來賺錢,聯想盡管由于底子比較厚,但是由于不搞研發,沒有創新,企業總體上是在走下坡路。而華為則把賺來的錢,都投在了科技研發之上,去年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高達1000億元,這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
華為在剛成立時,由于自有資金少,在研發數字程控交換機時,研發費用超支,任正非從外來借來高利貸,都要繼續投入研發。任正非對身邊的員工說,失敗了你們可以換一份工作,我只能從這里跳下去了,顯然,華為在世界500強排名靠前,主要是成功的走好“技工貿”發展之路。值得一提的是,聯想這些年走的是“貿工技”路線,當然以貿易為主,所以,聯想的高層包括楊元慶、柳傳志擁有大量股份,而技術工程師卻沒有股份,聯想其實在鼓勵銷售,只看眼前利益,
而華為這些年發展迅猛,走的是“技工貿”路線,任正非自己持有華為股份僅是1.41%。華為把大量的股份讓給了研發人員,以及廣大員工,起到激勵員工作用,目前,華為的凈利潤是聯想的一倍左右。聯想走的發展路線是“貿工技”路線,側重于對營銷方面的推廣,對銷售人員的獎勵,而把賺來的錢都用于收購技術已經落后的海外廠商,沒有把更多的資金投向PC領域的研發,
2、華為和聯想到底是怎么樣拉開差距的,其邏輯是什么?
聯想跟華為怎么拉開差距?這問題其實挺有意思的,其實這里面涉及了很多內部政策制定,其中不可謂不復雜,所以其中緣由考拉不好枉自評判,在下面我會談談個人對于這兩家公司的看法。聯想其在國內市場最輝煌的時期應該是在13年,當時聯想與華為、酷派、中興合稱“中華酷聯”,共同占領國內手機市場,不過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輝煌后,聯想的手機銷量卻日益下降,導致聯想銷量下降的兩個主要原因是:1、國內小米、魅族崛起,國內迎來“性價比”的天下2、聯想故步自封,戰略決策失誤,還活在曾經的輝煌當中,沒有意識到市場風向轉變,最終導致聯想手機的沒落。
不過手機行業并不是聯想的主營業務,聯想最大的主營業務是PC.行業,也是聯想最驕傲的地方,巔峰時期的電腦銷量達到全球第一,但是在這一兩年,聯想在PC行業也是漸露頹勢,頗有走下坡路的趨勢。同時由于聯想的營銷策略問題(國外便宜,國內貴),聯想在國內市場也不受消費者待見,相比國內其他廠商國內便宜國外貴的價格,聯想這一營銷策略頗有胳膊肘往外拐的嫌疑,最終也難得如今兩頭不是人的局面。